海洋工程

依托海洋工程学科建设的本研一体化创新团队实

 

一、引言

高校是承接教育育人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所需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依据2017年12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和管理体系研究》发布的《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将包含“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在内的18个大赛纳入教育部大学生竞赛排行,以学科创新竞赛的形式逐渐得到教育部的认可,学生基于学科知识的创新实践也逐渐纳入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高校结合学科特色而开展学生创新的教学活动也得到了各高校的尝试和青睐。

二、大学生创新现状以及问题

近些年来,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投入诸多,如各类创新项目的申请、创新激励措施的开展以及创新实验室的建立等。众多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的创新规模,但依旧存在诸多问题[1-3]。

1.大学生创新并非普及。大部分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和专业实践进入创新,然而众多毕业设计缺乏创新性,专业素质体现不明显,缺乏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支撑。一少部分学生有幸参与了教师指导的创新项目,也因缺乏系统的创新思维训练和创新的局限而导致创新作品不卓越。

2.塑造大学生创新思维和作品的有效途径是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支持,然而从本校创新项目的结题成果来看,缺乏突出的创新作品,追其原因,可以归纳为创新项目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系统性、阶段性和考核性的监督机制。

3.学生创新需要平台支持。学生在创新过程中总会遇到配套设施不完善、软硬件设备缺乏和创新资金极为有限的现象,此外,高校教师因为教学和科研考核的压力而无法顾及指导,这些因素逐渐使参与科创的大部分学生丧失了信心,也严重阻碍了优秀作品的产生。

4.笔者统计了2017年全国“挑战杯”大赛的获奖作品,大部分的金奖作品都衍生于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年轻人思维的发散性,锻炼大学生学术的严谨性和创新性,让大学生和高校优秀教师甚至教授亲密接触,更能缓解高校教师的科研任务,这样的组合更容易培育出卓越学生和创新作品。

根据现状,笔者以创新普及学生、创新促进本科教学和学科建设的融合出发,依托我院海洋工程学科的建设方向,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本研一体化创新团队实践的研究。实践证明,本研一体化模式有效避免了本科创新项目在培育、管理和转化等过程中监管松懈的问题,且在学生创新思维构建、教学实践应用、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海洋学科知识普及以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产生了显著效果,具有推广和借鉴意义。

三、团队建设实施过程

1.人才建设策略。人才建设宗旨以围绕海洋工程学科发展为主线,以教学和科研协同创新为基本点,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以创新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坚持教学科研结合、科研反哺教学的方针。人才建设包含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从教师建设而言,以国家级海洋能专项、上海市优秀带头人项目为集体工作目标,遵循“以老带新”的建设理念,形成了机械、电子专业集成,教授、讲师和教辅职称结构明显的教学和科研团队。从学生角度来讲,包含研究生和本科生,研究生来源于教师的科研团队,本科生来源于我院本科导师制度下分配的且自愿参与创新的学生。团队命教辅1人为管理者,根据团队国家级项目负责人的统筹计划,分配和协调教师与本研生之间的任务和进度安排。

2.科研创新项目管理。项目是科研工作者集中奋斗的动力,在以海洋工程学科为主线的本研一体化的创新团队中,鼓励本科、研究生以项目负责人的形式申请国家级、省部级以及校级的海洋工程性创新项目。项目落地后,本研生以我院海洋工程研究所实验室为阵地,自主开展科技学术活动,定期开展项目中期监督会和项目经验交流会,分析和商榷项目的关键性难题,充分利用实验室设备,完成作品制作和完善。经过两年的实践,团队中本研生共获得校级以上创新实践项目五项,新老生更替有序,持续开展创新活动。该模式有效避免了项目自申请后横向沟通不畅、纵向执行不力、游离断层的管理现象,且凝聚了一批热爱思考、勤于实践和专注的青年学子。

3.团队激励制度。激励是一种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表扬,因高校单位的限制性,本团队的激励制度结合本校科研和创新项目的奖励开展。从学生角度来讲,我院对于参与科创获奖以及申请国家级创新项目的学生实施创新学分认定,在奖学金申请、外校保研、出国深造等名额上给予科研累计加分。此外,在就业方面,有实践科研创新经历过程的学生能更加轻易的得到大公司的青睐。对于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科创获奖和发表高水平教研论文,将优先获得以海洋工程学科的平台进行校级、省部级创新课题申报以及我院职称评定等推荐机会,最后结合教务的年终考核,教师将根据学生获奖等级而得到不同的资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