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

海洋工程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

 

高层次海洋人才培养是实现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拓宽人类发展空间等重大目标的迫切需要。海洋工程学科应用海洋科学和有关技术来发展海洋科学和进行海洋开发,其学科“跨界”的宽广性、工程技术需求的多元复合性,决定了海洋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综合性,也必然要求进行培养模式的创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契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线,“促进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1]据此,本文拟就实现海洋工程研究生理论学习与创新实践的高度融合和同步发展进行一些探讨、研究和总结。

一、海洋工程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制约因素

目前国内主要有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天津大学、湖北海军工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近30所高校,依托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聚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船舶与海洋工程方向,培养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研究、制造、检验、使用和管理领域的人才,此外还有高校依托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工程类一级学科,开展海洋工程方向高级技术人员培养。但仅有7个具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高端人才严重不足[2],各高校学科优势和师资力量不均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受到制约。主要表现在:

1.导师“导”“授”力量单一。海洋工程特有的多学科“跨界性”和理论实践高度“融合性”特点,要求有一支“导”“授”力量综合、知识交叉构建、理论技术融合的导师团队,来完成研究生的指导任务。因而目前单一导师负责制的模式已无法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2.海洋工程知识建构不完备。海洋工程融合了土木、造船、机械、电讯等工程类多学科知识,而研究生在本科教育阶段,通常仅储备了单一专业的知识,就读研究生后,为期一年的课程学习也无法完成海洋工程专业所需的完备知识构建。

3.实践平台不够充分和先进。很多高校目前现有的实践平台与企业、研究院所的现实研发需求脱节,在技术水平上已经相对落后,难以为海洋工程这一与前沿研究和工程应用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的新兴学科的人才培养提供有效实训,制约了海洋工程研究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高度融合的特色培养要求。

4.研究生综合素质不够全面。现有研究生教育多偏重于对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对沟通协调、对外开拓、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稍显不足,这与高层次海洋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存有较大差距。

总之,研究生培养的特色不鲜明,研究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不强,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不足,在海洋工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更加凸显。

二、海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素概览

人才培养模式由诸多要素组成,且各要素和环节动态交织、互相强化。海洋工程研究生培养由于其自身独有的跨学科、重应用特点,对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海洋电子技术研究室成立于2002年,是国内最早专门从事海洋电子技术研究的科研团队之一,主要致力于将电子、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学科的前沿技术应用于深海资源勘探与开发、海洋环境监测、水下运载与作业等领域;在海洋装备开发中的数据采集、数据通信、视频监控、自动控制、电能传输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其中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累计科研经费超过3000万元;参与完成我国第一台深海电视抓斗、深海浅钻、深海中深孔钻机、深海可视多管取样器、深海生物拖网等十余种深海探测与取样装备,连续十年用于我国国际海底区域大洋科学考察航次。近五年来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百篇,拥有专利、软著等自主知识产权50余项。

为了将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更好地运用于海洋工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突出“交叉”“融合”特性,近几年来,研究室在培养海洋工程研究生过程中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一是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创新教育方法,积极构建较为完备的实践平台,依托多层次、高水平研发等实践手段,强化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应用比重。二是通过以团队合作指导的方式优化导师指导力量,形成了“以科研项目和应用实践协同强化能力锻炼,以实践平台建设促进能力素质提高,以个性化学习、研究、实践凸显培养特色,以质量工程建设保障人才培养整体质量”的海洋工程研究生培养教育模式。三是在培养实践过程中,让研究生直接参与多项综合的在研项目,加入多个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参加国家大洋科学考察的研究实践等,雄厚的研究实力和实践条件充分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学习”“研究”“实践”三方面交互提升的特性,非常契合海洋工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