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

习近平“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研究

 

从江苏泰州的白马庙到现代化的青岛港,人民海军伴随着共和国走过了70年的风雨历程,逐渐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2019年4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山东青岛会见应邀参加中国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庆典的各国海军代表团团长时指出:“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1]正是在这次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首次鲜明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参会的许多外方海军代表都对这一理念表示了肯定。

一、“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背景

(一)历史背景。自从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至今已经过去了五个世纪,世界海洋从来就不平静,而是充满了竞争,其本质是对海洋资源的争夺和安全空间的控制。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拓展,海洋的作用日益明显,世界各国对海洋的争夺也日益激烈。

首先是位于大西洋沿岸的英国,利用自身独特的优势,先后击败西班牙和荷兰,掌握了海上霸权,凭借其无与伦比的海上优势保障了整个帝国的贸易畅通和海上运输线。美国的军事理论家马汉通过对海权国家的研究,发现当时几乎所有帝国的兴衰都与海权相关,并指出,“海洋的控制,实为重要因素”。美国更是深受其观点的影响,此后不断加强对于海军的建设,到20世纪初期海军实力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英国。二战结束以后,美国逐渐取代英国的霸权地位,美国海军实现了全球部署,在世界各大洋联通的战略通道和热点地区附近均有其海空军基地,经常利用其强大的海军力量对潜在的敌对国家进行战略威慑,干涉他国的内政,极力维护美国的海上战略优势和世界霸权。

(二)当今局势。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理性正确看待海洋,已成为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

今天,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世界经济政治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其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亚洲地区的经济总量在2017年已接近世界总量的四成,经济是政治的基础,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亚洲地区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与此同时,西方传统大国在自身增长乏力之际,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无论是奥巴马政府时期的“重返亚洲”“亚太再平衡”政策,还是特朗普上台之后提出的“印太战略”,都是要借助“东亚崛起”和亚太“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势能,改变美国经济相对衰落的颓势,助推美国“太平洋世纪”的实现,同时防范潜在的地区大国崛起,保持美国在西太地区乃至全球的霸主地位。欧洲方面,处于对自身利益、国际局势的考虑,多国出现了反对一体化的声音。2016年,英欧双方经过四十余年貌合神离的合作之后,英国通过全民公投的方式决定退出欧盟;在法国和意大利的大选中右翼政客都提出了退出欧盟、拒绝接收难民的主张,并得到了相当多的选票,反映了民粹主义在欧洲的崛起。

(三)未来趋势。“逆全球化”思潮泛滥,突出大国之间的竞争和对抗,使得海洋方面的冲突、纷争大大增加,但国际社会谋发展的根本诉求未变,实现更加平衡、更加充分和更具可持续的发展,还是各国追求的根本目标。从这一点上说,中国同所有国家都是合作伙伴。

世界发展的趋势仍是向全球一体、共享共荣的大方向迈进,现在中国已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并联合部分国家建立了亚投行,强调“共同体”意识,希望各国把经济发展的蛋糕做大,而不是“排他独占”、强调相对利益,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海洋。现在中国每年的外贸总额已超过两万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超过六成,我们已探明石油储量200亿吨,这些关乎国家发展利益的因素,都促成我们认真思考和处理海洋问题。特别是如何与各国一道去思考与处理现有和不断产生的问题。不可否认,我们还在海洋权益方面与某些国家存在争端,中国政府一贯的原则立场就是宣示主权、和平解决,我们始终希望通过协商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但支撑这一切的必须是有足够强大的国防实力,没有这个不论采用何种方式,都难以按我们所期望的合情合理的原则去解决争端。

国际实践证明,有效运用海上力量是维护国际和平与秩序、提供公共安全产品的重要手段,是增加各国互信合作的重要方式。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人民海军不会缺席。

上一篇:我爱你中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