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

习近平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研究(2)

 

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

(一)海洋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财富。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出:“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1]地球表面积的71%是海洋,海洋作为人类交往的重要载体和人们生活生产资源的重要提供者,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随着各国工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各种资源的消耗和需求与日俱增,陆地上的资源却是有一定限度的,二者之间存在突出的矛盾。其次就是世界人口的高速增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使得世界各国纷纷将目光转移到海洋。

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以石油资源为例,自从人类掌握了内燃机等技术以来,石油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作用越发明显。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石油的进口量逐年增长,现在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原油进口第一大国。为了进口石油,我们每年都需要付出巨额外汇,同时这也对我国的能源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而海洋中则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光是已探明的海洋石油储量已占到世界总储量的三成,我国的南海地区也蕴含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各国对于中国拥有南海岛屿及附近领海主权没有异议。但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进步,周围各国逐渐发现了南海地区蕴含的石油资源,纷纷提出了对南海部分岛屿的主权要求并联合西方石油公司共同开采石油,获取了巨额利益。

海洋经济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创新具有非常强的拉动作用。截止2017年,我国海洋经济总产值已接近国内生产总值的10%,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国际上有一个划分海洋强国不成文的标准,就是说海洋经济占整个GDP 总量的10%以上,那么经济上就是一个海洋强国了。我们距离这个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要继续努力,才能最终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海洋在我国外贸原材料、能源供给等方面将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面对共同的挑战,世界各国应携手应对。这些挑战不仅表现在传统安全方面,也表现在非传统安全方面。有关各方在岛屿归属、海洋权益划分、海洋资源的争夺以及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等方面的斗争不断加剧。在南海方向上,我国与东南亚部分国家在某些岛礁的归属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争议,加上某些域外大国的干扰,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曾有愈演愈烈之势。东海方向上,与日本在海洋权益划界、钓鱼岛归属方面也存在很大争议。这些斗争不仅体现在我国的的对外关系方面,在世界其他地方也都有所表现。如英国、西班牙关于直布罗陀地区归属的争端,印度尼西亚与越南在海洋权益划界方面的争端,俄日关于北方四岛归属的争议。

同时,非传统安全威胁也日益增多,如极端宗教主义、海盗活动等。2008年以来,索马里海盗相继劫持多艘商船并索要赎金,严重威胁相关海域及国际航运的安全。索马里,这个位于非洲大陆最东端的国家,一跃成为众多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热点,为世界各国所关注。联合国为了打击海盗,维护国际运输安全,通过决议号召各国政府派遣海军军舰赴相关海域进行护航。中国海军响应联合国的倡议,派出多艘海军舰艇远赴亚丁湾执行护航任务,有效的保护了我国的海外利益、商船及人员的安全。

除此之外,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也对海洋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面对这些挑战,任何国家或国际组织都不能独立完成海洋开发和治理的任务,必须要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开发和治理。

(三)为了我们的海洋家园,需要我们共同的维护和治理。习近平主席说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国家间要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不能动辄就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1]我们首先要强调的是国与国之间的主权平等,对于海洋争端,没有强国、弱国之分。海洋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必须坚持共同协商、合作共赢的原则,反对一味强调本国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国家的合法权益,一旦控制住了就不放手,企图永远占有,变非法为合法。这不是未来世界发展的方向,各国应该摒弃弱肉强食的思想,倡导共建共同繁荣的海洋,坚持交流与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海洋。

提倡各国文明包容互鉴、求同存异,尊重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海洋文化、不同的海军文化。不论是海洋强国还是海洋弱国,海洋文化没有高低之分,我们希望通过这一次高层论坛,集思广益、增进共识,加强交流与互信,使各国海军共同维护海洋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