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

雅克贝汉的环保诉求以海洋为例

 

“人类应该懂得自身只是整体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有植物、动物、鸟类、昆虫、爬虫类一起构成了宇宙和谐的和弦[1]。”说到大海,人们对于海洋充满了无尽的想象,人类对于海洋的深处有着无限的好奇以及憧憬。《海洋》是雅克·贝汉与雅克·克鲁奥德联合导演的纪录片,于 2009年上映。《海洋》的投资金额是 5000 万欧元,是世界上最贵的纪录片。

雅克·贝汉不避讳大自然残酷的生存法则,例如,在《海洋》中就展示了被虎鲸猎杀的海狗以及虾蟹之间的战斗等。那么既然大自然是残酷的,那么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应该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种思想看似没有问题,实则是错误的。大自然虽然残酷,但是是用优胜劣汰的极其微妙的关系保持着平衡,而人类的早期是没有打破这些平衡的。但是随着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以及过度的工业化,导致了这种微妙的自然关系被打破了,所以雅克·贝汉不是反对人类,站到人类的对立面,而是通过他的作品来使人类反思自己的行径,从而热爱与保护自然。

人类硕大的网网住了附近所有的海洋生物,营造出了一种让人窒息的感觉。更加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接下来因为人类的猎杀,蔚蓝色的海洋变成血红色的镜头,让人有毛骨悚然的感觉。接下来的一幕更加触目惊心,一只鲨鱼被割掉鱼翅后又被人类残忍地丢尽了海里。在人类捕杀海洋动物这段里,雅克·贝汉运用了许多的特写镜头以及动物们的主观镜头,包括猎杀的主题,让人无法不想到《海豚湾》这部电影。对海洋生物的特写以及主观镜头,充分地展示了海洋生物的无助与可怜,展示出人类的贪婪本性。“生态整体主义兴起源于 20世纪 70年代在美国及欧洲等国家发起的生态运动,以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关系为根本出发点,反思社会文明发展对自然的侵占和破坏[2]”。这段明显可以展示出雅克·贝汉电影中对于生态整体主义的思考。之后的镜头里,雅克·贝汉通过三个“灭绝”的旁白,把海洋生物被人类影响而无法反抗地无奈生动地展现了出来。接下来,是一个老人带着孩子来到海洋博物馆,但是这里的海洋生物由于已经灭绝而只剩下模型,这段看似与海洋之间没有联系,实则是有关联的。这段蕴含的启示是如果人们不继续保护海洋生物,那么等待着人类的海洋便只剩下模型了,这代表了雅克·贝汉的对于生态整体主义的思考。

“人类的聪明才智,弄脏了大海”这是雅克·贝汉接下来在影片中放入的旁白,暗暗地讽刺了人类的自作聪明会毁了大海,但是由于生态整体主义的观念,这部分伤害最终会反噬人类本身。

“自然价值论认为,所有生物都有评价角度,人对价值只是一种翻译, 不是投射。自然的价值是创造性,人不可能完全把握, 生态系统包括很多个体, 是个体赖以发展的基础,所以价值高于个体[3]。”在雅克·贝汉看来,人类单独的价值是无法超越生态系统的,那么人对于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是不合理的。地球不单单是人类的家园,它是所有生物共同享受的。维护海洋的安全与健康,维护海洋生物的安全与健康对人类生存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雅克·贝汉在《海洋》末尾向人类呼吁的正是他内心的诉求“如果我们想拥有未来,就得让大家都活着。”

《海洋》是影史上成本最高的纪录片,雅克·贝汉采取了非常多的近距离以及水下镜头,正是这些镜头使得《海洋》这部纪录片的内容特别的丰富。通过蒙太奇的手段,把海洋生物交织在一起,有让观者想继续看下去的魔力。在纪录片中,把被拍摄对象完整地展示出来已经实属不易,但是雅克·贝汉更令人惊讶的是,他把每一帧画面都做到了丰富的美感,给观者极致的享受与震撼。

雅克·贝汉的电影包含了人文精神,对于自然的讴歌以及去人类中心主义观点每时每刻都体现在他的电影里。每个人了解雅克·贝汉的途径不同,或许是因为他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金狮奖,或许是《天堂电影院》里面令人深刻的成年托托,但是即便之前的光环再强烈都掩盖不了他转做纪录片后的成就。在 201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研讨会上,雅克·贝汉先生说“人类不能像鸟儿一样,不受国家、地区和语言的限制, 彼此能相互理解,这是人类的悲哀;动物本来习惯于跟人类共同生活, 但因为人类疯狂的欲望,动物对人类感到恐惧[4]。”人类的可悲正是在于无法与人类自身以及动物们相互理解,而雅克·贝汉的影片正是化解这份可悲的良药。动物之所以对人类恐惧,也正如雅克·贝汉所说的一样,是因为人类超越自身限制的欲望所导致的。那么人类要如何控制自身的欲望呢?雅克·贝汉虽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是他间接地通过《海洋》中令人窒息的场景描绘了如果人类不保护环境的后果,旁敲侧击地警示人类:如果人类不停止继续侵害其他动物的暴行,那么人类只能在海洋博物馆里看到这些动物的模型了。所以说雅克·贝汉的纪录片不只是精美,更多的是他闪闪发光的人文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