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

塔拉滩上的“蓝色海洋”

 


9月23日,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塔拉滩,光伏板迎着太阳,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绿色能源。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塔拉滩广阔而又干旱,由三个台阶状地形组成,分别叫做一塔拉、二塔拉、三塔拉。荒凉,曾是这里的代名词,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发展欣欣向荣。


清洁能源的“蓝色海洋”。

进入塔拉滩,高原的阳光就无遮无拦地铺展开来。举目望去是看不到边际的光伏板,在烈日的烘烤下,源源不断地释放着绿色能源。

从2012年起,利用塔拉滩太阳能资源富集区的优势,海南州大力推进光伏产业发展,着力推进生态光伏园区建设,从此一个“清洁能源的蓝色海洋”在这里诞生。

占地规模609.6平方公里,总装机容量达9045兆瓦,2019年新能源发电量达96亿千瓦时,58家企业入住……塔拉滩“追光逐日”,千万千瓦级“青海能量”从这里发出。

随行采访的海南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科科长杜庆文介绍,园区各项投资已达840亿元,建成110千伏升压站17座,330千伏升压站3座,750千伏升压站2座。同时,青海省首条特高压外送通道“青海-河南±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也在今年6月全线贯通,“空中走廊”从此出发,实现了绿色能源直流。此外,园区投资3.43亿元,建设50.5兆瓦村级光伏扶贫项目,电站每年发电量约8585万度电,年收入能够达到6000多万元,扶持带动726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使得海南州173个贫困村每年平均收益达到30万元。

走进园区龙头企业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站在观景塔远眺,蓝色的光伏板一直蔓延到天际线,看不到尽头。


“光伏羊”在光伏板背后悠然吃草。

大自然与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赋予了光、风、地热等独特资源优势。黄河水电公司海南新能源发电部副总经理李炬说:“我们考虑到光照和土地优势,才考虑将这作为光伏电站场址。一来,这里是全国辐照量的二类地区,光照强度大;二来,这里荒漠化土地和退化草场面积大,适合于光伏电站建设。”

干旱少雨、风蚀严重、超载放牧、蒸发量大是造成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光伏板建立后,强风刮过时有了遮挡物,风速和晴天天气下的蒸发量平均降低了50%,土地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便于植被的恢复。 “从前这片土地没草,有草也就是20——30公分,光伏板建立后,草慢慢长起来了,能达到70——80公分左右,最高的能达到1米。”李炬说,从前荒漠化、半荒漠化的土地慢慢有了绿意本是件好事,但又给电站的运维人员增添了新的烦恼。草杂乱无章的生长遮挡住了光伏板,降低了光伏板的转化率,并且修剪杂草也要花费更多精力。

就在这时,工作人员想出了“一举两得”的好法子——让附近“五保户”的牧民在光伏园放牧,用羊来达到除杂草的目的。为了让羊儿能够畅通无阻,工作人员开展了光伏支架型式的研究,对光伏组件的离地间隙由原来的50厘米抬升到1.2米,拓宽了牧道,无形中为羊群筑起了“绿色通道”,这些羊被报上了“户口”,也有了别致的名字——“光伏羊”。光伏组件在平时也会得到清洗,水从光伏板留下,加快了下方植被的生长速度,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光伏板下方的牧草和野花。

除此之外,放羊的牧民闲暇时也会去光伏园里打打工,安装组件、支架,清洗光伏板等简单的体力活,这又拓宽了他们挣钱的渠道。土亥村的“五保户”村民马生兴便是其中之一,他说:“现在不仅羊能卖个好价钱,而且还能打工,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目前,以退化草场为主的塔拉滩生态植被在牧光互补中得到有效修复,蒸发量减小30%,草地的涵水量大大增加,土地荒漠化得到遏制,实现了与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同时建成防风林带绵延134公里,栽植各类苗木104万株,植被面积达6250亩,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在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和资源富集的青海,发展光伏发电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按照“使青海成为国家重要新型能源产业基地”的决策部署,稳步建设海南、海西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下大力气推动太阳能发电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建设规模、利用效率、协同能力等多项指标走在了全国前列,为我国光伏可持续发展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