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

海洋工程导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1前言

海洋工程导论课程是上海海洋大学面向工程相关专业开设的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得学生了解海洋工程的定义以及应用,包括风、浪、流等天文信息海洋环境;海洋石油钻探和生产装置,包括海洋平台、钻井工艺与装置、生产平台等;海洋工程特种工程船,包括调查船、地质勘探船、钻探船、铺管船、起重船、潜水器工作母船、布缆船以及潜水船等;海洋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讲解海洋潮流能与波浪能[1-3]。现有课程内容,偏于陈述性,学生对课程缺乏积极性,因此,基于现有研究与科研成果,融入到课程案例中,结合海洋工程分析软件的学习,一方面,为课程开设了设计分析类实验,另一方面,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使得学生能够了解海洋工程所包括的内容,掌握海洋工程分析与设计所需的基本技术方法,为认识海洋、了解海洋工程、深入研究海洋工程领域技术打下扎实基础。

2课程内容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目前现有的《海洋工程导论》与《海洋工程概论》书籍的相关内容,结合课程课时计划,梳理适合的讲授内容。结合学校、学院现有科研方向与成果,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海洋环境参数、海洋平台、海洋工程船舶以及海洋可再波浪、潮流能三大部分。结合本专业技术知识,提炼主要专业特色与海洋工程的关系脉络,建立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海洋工程类课程综合分析案例库。案例库包括视频材料以及软件分析数值模拟材料,其中视频材料包括海洋平台视频资料、各种特种海洋船舶作业视频资料、海洋波浪能与潮流能发电装置现场运行视频资料;数值模拟仿真材料包括风电设备叶片水动力分析案例、流体装置水动力分析案例、管道阀门水动力分析案例,学生学习掌握的数值模拟软件环境是FLUENT技术平台。

在教学内容上,整理分析课程内容,结合上述材料采用计算机软件制作技术、动画、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制作完善PPT讲义课件内容。第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开展海洋概念与基础信息介绍与分析:首先介绍海洋的概念,了解海洋分布及其基本特点,引入海洋工程的研究目标领域范围;介绍海洋环境风因素,给出因素计算公式,介绍海冰形成原因,了解海冰的物理力学特性包括晶体结构、厚度、含盐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等特点,介绍海冰对海洋工程装备结构物的影响并引入案例;介绍波浪的成因及其分类,包括风浪、涌浪、内波、潮波、气压波、船行波以及线性波、斯托克斯2、3、5阶波、波谱,给出相应算式;介绍潮汐、潮流的成因原理,定义分类主要讲解往复流与回转流,给出相应计算公式。第二部分内容,主要针对海洋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进行讲解:介绍波浪能源成因与原理,分析现有依靠波浪能发电的设备现状种类以及各自特点,世界各国发展现状;介绍波浪能开发利用装置的检测与试验步骤,如何构建监测系统及其组成部件;介绍潮流能发电装置设备的形成原理,介绍世界各国潮流能利用开发技术进展,介绍各种发电装置;总结现有波浪能、潮流能开发利用设备的种类现状,分析现有技术有待研究改进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文献查阅分析,思考海洋能开发利用的应用场所、范围以及可行性。第三部分内容,主要针对海洋石油钻井平台进行讲解:介绍海洋平台的定义与应用范围,海洋钻井发展简况及现状;平台分类与特点,基本运行原理与构成,分别对主要类型进行详细介绍各自特点与构成;对平台主要机械装备进行分析,重点介绍我国现有平台构成、设备,相应水下机器设备的简介。第四部分内容,针对海洋工程特种船舶进行讲解:介绍海洋调查船、钻探船、起重船、铺管船、布缆船、三用拖船、下水驳、半潜船的特点与应用范围。第五部分内容,水动力性能分析基础学习,开展4-6个学时的数值模拟软件学习与案例分析设计内容,实施步骤分为:了解流体力学基础知识;学习Fluent软件,达到入门基础;利用软件,借助案例完成软件的初步使用;发布不同案例,学生分成小组,分别对各自案例进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体会数值模拟仿真在海洋工程领域应用的效果与作用。进行视频资料学习,通过视频资料了解相应内容的实际应用现场,并利用课外与辅导课分组讨论。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方法融合的方式,采用启发式引导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关联已经学过的理论与专业知识,尤其是相关案例与理论,能够和其他课程知识点相关联,在课程建设中努力挖掘此类案例,能够帮助学生关联已学知识点,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视频讨论方法,海洋工程导论中涉及到一些知识点与装备,如果只是描述性讲解,学生会觉得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视频资料能够提升学习兴趣,并开展相应的讨论。文献汇报的教学方式方法,要求学生根据课程知识点与兴趣,划分小组,对学生讲解文献资料查阅、学习与总结的方法,每个小组形成文献综述报告,并在辅导课上进行小组汇报讨论,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锻炼学生沟通协调、组织表达能力,并且为本科毕业设计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