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

中美海上执法合作研究

 

一、引言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对外开放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战略利益和战略空间不断向海洋领域拓展,加强陆地建设的同时统筹海洋事业发展已成为国家发展的主旋律。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中国海警局的成立,也反映出国家发展海洋事业的决心。近年来,中国周边海域问题不断,中美在海洋领域不断展开博弈。面对这种形势,我们要清醒认识到隐藏在冲突和对抗背后的是国家向外寻求空间、谋求发展的需求,这种目标与中国的发展意愿是不谋而合的。

中美海上执法合作是指,中美两国依据国际执法规则等相关法律,在公海海域实施的以维护海上安全、保护海洋环境为目的的海上行政执法与海上刑事执法的总称。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推进,海洋问题逐渐凸显,打击偷渡、毒品犯罪,保护海洋生态与海上救援领域需要加强双方的交流合作。另一方面,中国国家机构改革,改变了过去海洋执法主体混乱的局面,明确了中国海警局海上行政执法权和刑事执法权,为中美开展执法合作提供了便利。可以说,开展中美海上执法合作是维护太平洋海上安全的重要途经,是加强彼此沟通,形成新型中美关系的契机。

二、中美海上执法合作概况

(一)中美海上执法合作的发展

1.合作确立期,以渔业合作为主

中美两国执法合作起源于渔业,围绕1989年联合国在全球范围内禁止在公海利用流刺网捕鱼的决议,中国农业部于1990年发布了禁止在公海使用大型流刺网决议的通知。随后,美国政府于1992年提议在北太平洋海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揭开了中美海上执法合作的序幕。1993年12月3日,《中美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以文件的形式将中美渔业联合执法固定下来。合作初期,主要表现为中国大陆地区的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与美国海岸警卫队联合维护公海渔业秩序,在执行过程中中美双方的执法人员以国际、国内相关法律为依据,对涉嫌违法的船只进行联合登临、调查取证,而后交由船旗国,依据其国内法的具体规定进行处罚。这一阶段中美达成原则性共识,一定程度上制止了在北太平洋海域使用大型流刺网作业的行为。渔业领域联合执法的初步探索,为两国拓展其他领域的合作打下了基础,也为加深中美交流提供了媒介。

2.深入拓展期,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2002年,中国开始派出渔政执法船到太平洋公海和美国海岸警卫队舰艇开展巡航执法。2004年中美举办渔业执法会谈,双方在海上渔业执法合作、联合巡航、人员交流与培训等方面达成共识。会谈每年轮流在中美两国举行,会议内容在总结海上渔业执法合作的同时,也在其他领域表达合作愿望。2005年中国加入北太平洋地区海岸警备执法机构论坛(以下简称“六国论坛”),同加拿大、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的海警机构,围绕加强多边海上合作、共同防范打击偷渡、毒品等海上非法贩运活动,执法巡航、应急救援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业务交流与意见交换[1]。在这一阶段,中美渔业执法合作经过十年的发展,成果令人满意,双方在海上执法人员培训、信息共享等领域展开了进一步交流。另外,中国加入六国论坛与美国等国家在其他海洋领域展开交流,为中美进一步拓展海上执法合作领域打下基础。

3.新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要走好以海强国、合作共赢之路,稳步推进海洋各项事业发展。加上国家机构改革,扫除了之前执法机构关系不顺的障碍,明确了中国海警局履行海上维权执法的职能,为中国与美国进行执法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国内条件。但是,中国的海洋强国战略也引起了周边部分国家的敌意,受到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阻碍,个别国家与美国联手制造海洋争端牵制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新时期,想要通过中美海上执法合作推动两国和谐关系的确立,必须正视现状,在机遇和挑战中坚持互利共赢,用沟通加深理解,用合作代替冲突才是大势所趋。

(二)中美海上执法合作的特点

1.主要涉及非敏感领域

海洋是中美两国唯一的地理媒介,海洋领域的合作必然会成为中美合作的组成部分。但由于中美两国结构性矛盾和在世界舞台各领域的博弈使得战略互信不足,对海洋秩序的理解也存在差异,海上执法合作的细节还未达成共识。再加上建国以来我国海权管理分散导致海上执法力量薄弱,诸多原因导致了中美在海上执法领域的合作与其他领域的合作相比,只集中在一些非敏感领域,合作之初主要表现为渔业执法的单一形式,随着中美了解加深,近年来有向共同打击海上偷渡、贩毒、走私犯罪等领域扩展的趋势。

上一篇:新时代中国海洋战略与国际海洋秩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