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精致海洋”样板,五大行动构建威海海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连宁燕
11月12日上午,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威海市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邢海文,威海市海洋发展局党组成员、威海市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倪国良介绍《威海市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有关情况。威海编制的第二个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威海市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于近日正式印发,统筹谋划了威海市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工作重点、实施路径和办法举措。
威海市将以全域建设威海国际海洋科技城为统领,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提升海洋产业结构层次,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360亿元,占威海GDP比重超过37%,省级以上海洋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60个,涉海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10家,涉海产品年进出口总额超过200亿元,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品牌效应显著放大,成为全国“精致海洋”样板。
本轮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坚持“五个导向”,针对亟需创新突破的问题和瓶颈,明确了5大行动、17项重点任务,包括总投资734亿元的93个重点项目,行动计划的落实,将有效推进威海市3大体系建设,即布局合理的海洋产业体系、竞争力较强的海洋创新体系和陆海联动的海洋保障体系。
产业突破行动。全优打造海洋渔业发展“威海模式”,把渔业这个优势产业做得更优,重点实施海洋种业“倍增计划”、海水养殖“深蓝行动”、远洋渔业“百亿工程”,到2023年优质苗种供应能力提高到700亿单位,新建现代化深远海养殖平台50个以上,远洋渔业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0亿元。全力推进海洋生物产业“聚链成群”,把水产品加工这个特色产业做得更强,通过丰富产品线、提升价值链、拓展产业带、擦亮金名片,加快构建海带、海参、牡蛎等7大优势品类产业链,到2023年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200亿元。全速推动海洋制造业“能级跃迁”,充分考虑与其他沿海地市错位发展,着重在船舶和涉渔装备、海洋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等5个产业发力,衔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积极抢占产业链条中高端。全面增强海洋服务业“催化效应”,通过壮大海洋文化旅游业、提升海洋交通运输业、拓展海洋金融保险业、培育海洋新兴服务业,构建充满活力、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
科技领航行动。高水平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蓝碳产业示范园等平台,加快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多层次推动产业集群技术提升,加快建设国家海产贝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公共技术创新平台,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产业示范基地、院士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等,强化企业科研主体功能,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共创的良好科技发展局面。广渠道畅通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近几年,黄海渔业科技创新研究院等10余家国字号涉海科研机构在威海市落地,下步将重点依托这些科研机构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在威海转化,发挥好交易平台、创新机构、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奖补政策的联动协同支撑作为,三年内转化科研成果100个以上。全领域汇聚海洋创新人才团队,依托威海市人才创新发展院等,完善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定向联系引进、产才融合推进等机制,加快引进培养涉海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产业发展急需人才,三年内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500名以上。
生态提升行动。完善综合治理体系,通过海陆联防联控,渔港码头、自然港湾、养殖区环境综合整治,“无废城市”试点成果固化,“四长”一体化生态监管,实现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即时发现、迅即处置、全程跟踪。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实施双岛湾等10个重点生态修复项目,加强自然岸线资源保护,确保海洋生态环境综合质量稳步提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全国最优行列。厚植蓝碳发展优势,加快建设焦念志院士工作站、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等平台,提升海草床等海洋碳汇能力,放大贝藻类养殖等渔业碳汇功能,推进碳汇方法学制定,探索蓝碳交易试点,推进蓝碳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到2023年培育蓝碳示范企业60个以上。
开放联动行动。“深耕”东北亚,发挥东北亚地方政府联合会海洋与渔业委员会秘书处常驻威海这一优势,在海洋资源管理、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物流经贸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构建东北亚海洋合作共同体。扩大“朋友圈”,加强国际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合作,支持深海、远洋、极地等渔业资源勘探开发,跟踪梳理涉外涉渔法律法规,组织渔民和涉渔企业合法捕捞,积极预防解决渔业资源争端。融入“大战略”,深度参与胶东经济圈一体化、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重要战略,在基建、技术、生态、政策等领域加强合作,探索建立产业链共享机制,做大做强区域海洋经济品牌,为中西部城市提供出海口,扩大威海海洋特色优势产品内销规模。
下一篇:没有了